• 新蔡县分公司

【新蔡县分公司】清明的由来和习俗

2025-04-03       作者:新蔡县分公司       点击数:

     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。于每年公历4月4日-6日交节。

     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。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.

      清明时节,大地回春,草木萌动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号时节.有"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""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"的农谚.

      人人们扫墓祭祖,缅怀先人,传承孝道;也会踏青赏春,感受万物复苏.江南地区有吃青团的传统,软糯清香.这些习俗既有对逝者的追思,也有对春日的热爱.

      传统习俗:

      扫墓祭祖:清明时节,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,通过清扫墓地、祭拜祖先、献上祭品等方式,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.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、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,也是人们寄托哀思、缅怀先人的重要方式.

      插柳:在清明节期间,人们会折下嫩绿的柳枝,拿在手中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寓意着迎接春天和驱邪避鬼.折下的柳枝会被插在屋檐下、门楣上或坟墓旁,以祈求平安和吉祥.在一些地区,人们还会将柳枝与松枝一起插,寓意着四季常青和长寿.

      踏青:踏青,即春日郊游,人们到山香野间游乐一番,欣赏春天的美景,享受大自然的春光.踏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祭祀,是对春回大地的庆祝.这种习俗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,据《晋书》记载,每年春天,人们都会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.而《旧唐书》中也有记载皇帝在昆明池踏青的场景.

      放风筝:风筝,古称"纸鸢"或"鸢儿",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.宋代以后,放风筝逐渐成为清明节的特色活动,并被沿袭至今.人们相信放风筝可以带走秽气、祈求健康和好运.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灾病字条,放飞并剪断风筝线,寓意着疾病和秽气被带走,带来好运.

      吃青团:青团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扫墓用的祭品,用浆麦草和糯米粉做成的小点心.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,内陷可以是豆沙、肉馅、萝卜干等,甜咸皆宜.蒸熟后的青团会刷上一层熟菜油,增加香气.

      
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