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上海常有挑着担走街串巷叫卖“桂花赤豆汤”的,常常是女人挑担叫卖,声音尖细,韵味绵长。听上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,却极富有穿透力,隔着密闭的门窗也听得十分真切。
上海冬日,阴寒湿冷,西北风从狭窄弯长的弄堂刮过,好似穿堂风吹哨,尖利刺耳嘘嘘直叫。挂在木头杆子上的路灯,也瑟缩成一团昏黄,一家子人早早钻进被头里取暖,这是若听到女声“桂花赤豆汤”的吆喝,心里便会一动,特别是脚步声远了,心也会跟着颤抖起来,却在冬夜中留下一丝余音颤颤巍巍的,外婆常常会感叹着:“讨生活真不容易啊!”拎上钢精锅子买几碗来吃。
手捧桂花赤豆汤,赤豆糯而甜,上面撒上星星点点的桂花散发幽香。急吼吼吸吮一口,鲜香软糯,酥烂爽滑,入口即化,唇齿留香。该怎样形容呢?反正就两个字---好吃!
一碗赤豆汤落肚,暖心暖胃,钻被头睡觉,双脚蹬着灌满热水的盐水瓶,在香甜的桂花香中,很快进入了梦乡。
隔年冬日,弄堂里又响起卖赤豆汤熟悉的叫卖声,我们知道:那位朴实的挑着担子的安徽大嫂又回来了。邻家阿姐递上锅子,一只手白皙如玉笋一般,接锅子的手又粗又黑,手背有冻疮,还裂着口,大嫂咧嘴一笑,自嘲道:“看看,我这手真不配是女人手,”阿姐莞尔一笑,端着锅子走了。人们常问,你的赤豆汤为什么这样好吃?她朗声回答道:“砂锅小火慢慢煨哟”,尾音拖得很长,带有韵味,就像唱黄梅戏一样好听。
长大了,才知煨字在《说文解字》里被注为“埋物灰中令熟也”。现代辞书又多了“把食物放锅里,加多水,文火慢煮” 的注解,其实苏东坡就有“折脚铛边煨淡粥,曲枝桑下饮离杯”这样的诗句。小时候爱吃煨出来的赤豆汤,想想寒冷冬日里,手捧一碗热腾腾的桂花赤豆汤,犹如手握一抔人间烟火,有滋味,有亲情,那是冬日里最温暖的时光。
一碗桂花赤豆汤,主角是赤豆,桂花是点缀。其实桂花是这碗汤的“魂”,有了它,这碗汤鲜甜醇厚,少了它,立马寡淡无味。
“移将天上众香国,寄在梢头一树金”。桂花姿容艳丽,风情雅致,但花朵却细小,花瓣也看不分明。人们常说吃桂花,总觉得有点俗,不如说品桂花,更显典雅。品桂花,底色要白洁,那才能将桂花的姿和色衬托出来。比如条头糕,细长,青白色,而糕面上的桂花衬托的朵朵色泽金黄,花瓣呈舒展状,仿佛挂在枝头般上的生动。吃酒酿圆子,撒上桂花,点几粒枸杞,便觉得幽香缕缕,清丽香气,老少咸宜,那清雅,是一首宋词小令。简单烧碗白粥,粥熟时撒点桂花,顿时桂花朵朵开,暗香阵阵来,仿佛又是一场盛大花事。
桂花可放在赤豆汤中,若将桂花放在肉食中,那是对桂花的一种折杀,在油腻腻的气息中,放上去的桂花恐怕会晕过去。中秋节前后,超市里挂出了桂花鸭,小喇叭里叫卖桂花鸭的广告声声不绝,怀着忐忑心情买下后,发现鸭身上并没有桂花,后才了解,那鸭是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,古美名曰:桂花鸭。
多年来,为了寻找煨出来的桂花赤豆汤的原味,这种说不清只能意会的味道,我们也努力过,电烤箱、微波炉、电饭锅、高压锅、电动锅……一一试过,还曾专门去“瓦罐煨粥”加盟店吃过,桂花赤豆汤,统统都没有弄堂吃过的老底子味道。
那年,秋天去安吉旅游,在农家乐里吃到老土灶,大砂锅,柴火煨出来的赤豆汤,才觉得找回来了原来的味道,农家乐老板深谙家常味,他告诉我们:“柴火灶,大砂锅,三煨四炖,用心去煮,一锅上桌,满屋飘香”。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搞餐饮的师傅能动动脑筋,来点儿返璞归真,把过去老百姓那种煨出来的味道找回来,来他个互利双赢?多好!
常常想念那碗桂花赤豆汤,桂花点在红色的粥汤上,味道似被赤豆压倒,然而细细品来回味悠长,那是一种悠悠绵绵的味道,仿佛墙角边的秋虫在吟唱,枝头上的桂花在绽放,是一种冬日品出秋天的况味。
版权所有:驻马店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技防分公司
电话:0396--2908080 地址:河南省驻马店市金雀路东段开发区一小对面(原东高派出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