括囊顺会,所以无咎
“括囊”指的是扎紧口袋,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谨言慎行。贵人语话迟,格局境界较高的人,一般不会着急发言,也不会讲很多话。
“括囊顺会,所以无咎”连起来就是告诫人们,注意自己的言辞、行为,可以少犯很多错误。与之相反的是“以言取怨者祸”,祸从口出,以言行与别人结怨,也是种灾祸。
这句话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是一种警示,作为企业中掌握话语权的领导,很容易就会因为言语不当而“伤”到下属,从而导致对方的疏远,更有甚者会想方设法予以报复。
对重要会议的内容也要格外注意,特别是其中涉及人事隐私的部分,保守内容、不随意讲给他人,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。
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
人之所以会感到心累,往往都是因为有过多的嗜好和欲望。想要除去心中所累,就要通过反思之功,与内心那些过度的、不好的贪求一刀两断。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,如果将欲望都除去了,岂不是失去了人生前进的动力?
所以,这时候就需要一份志向,用一份使命感,激发心底的力量,这才是人生前进的根本动力。基于外部嗜好所建立起来的动力,会随着欲望的满足而逐渐消失,最终只会陷入迷茫。去除心中过度的贪欲,生命才能舒展、坦然、自在起来。
地薄者大物不产,
水浅者大鱼不游,
树秃者大禽不栖,
林疏者大兽不居。
厚德载物,谁都希望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,可是,有没有检视过自己的格局、境界、仁爱、智慧、胸怀、能量,是否足以承担这份事业?谁都希望一流人才加入自己的团队,可是扪心自问,自己是否有德、有能,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?
成为深沉厚重之人,担得起别人的托付,值得他人的信任,这是成大事者的必备品质。
在《素书》这四句话之后,还有一句“名不胜实者耗”,名不副实,耗费的是自己积攒起来的果实,比如能量、名誉。
《论语》中讲: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。”阳明先生对此释义,君子担心自己去世后的声望很高,与自己的名分不相称,而自己却已失去了弥补的机会。当一个人的名望超过自己所做的实质性贡献时,实际是在减损自己的生命,谦卑自守,方能长久。
福在积善,祸在积恶
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
福祸的果实都是在无声无息中慢慢积累的,起心动念之间,也许就决定了事情结果的好坏。当一个人的格局境界不断提升时,心中的烦恼焦虑就会逐渐减少。善待世界,世界就会回馈良善的磁场。在这个磁场中,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。
何谓道?阳明先生在讲心即理时说,人有怎样的格局和境界,就能感知到怎样的宇宙、人生、社会运行规律,这里的规律,便是道的呈现。
补充一点,对于与人为善,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观念:马善被人骑,人善被人欺,太善良会吃亏。但《素书》讲:“乐莫乐于好善。”
某种程度上,行善是自己的需要,在成就他人时,自己会因此获得快乐。不妨回想一下,那些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时刻,其实大多数都与帮助别人、自己付出有关。与人为善,展现的是自己的人格光辉。
自疑不信人,自信不疑人
危国无贤人,乱政无善人
作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,用人不疑的同时,也要建立清楚明晰的规章制度。如果企业家没有打造好自己的舞台,“大腕演员”是不会来与你一道成就一番事业的。在打造这一舞台时,企业使命与企业哲学至关重要,二者决定了企业会拥有怎样的战略和机制。
许多优秀企业的快速陨落,之所以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,不是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出了问题,而是企业哲学出了问题。投资秉持怎样的原则?用人秉持怎样的原则?哲学坚定且正确,企业才能经营长久。
释己以教人者逆,正己以化人者顺
遇到问题之时,首先反求诸己,是否自己在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。企业经营者在运营团队的过程中需要链接人心,而在链接人心的过程中,通过不断地反求诸己,我们可以照见自己内心的过度欲望与不当认知,使之得以去除,我们的格局境界才能得以实质性提升,从不断成长走向成功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