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上蔡县分公司

事功于我如浮云 -- 阳明先生辞爵背后的故事

2022-05-26       作者:苑占军       点击数:

 

1519年,阳明先生四十八岁。六月,他奉旨去福建剿匪。

结果,走到江西丰城的时候,他听闻,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聚集十万精兵,准备造反。

当时,一没指令,二没重兵的阳明先生,当机立断,退回吉安,发起民间忠义之士二三万名,用兵如神,38天生擒宁王。可以说是,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。

1568年,阳明先生过世39年后,穆宗皇帝赐阳明先生金文铁券,称赞阳明先生:“竭忠尽瘁”“崇德报功”,“两间正气,一代伟人,具拨乱反正之才,展救世安民之略”。

然而,这次金文铁券,其实是迟到的“奖励”,本该和爵位一起封赏给阳明先生的。
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
01

1521年,阳明先生因为平叛之功,受封新建伯爵位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当时因朝中纷争,有宵小陷害先生,所以这次江西之功并未得到公平的封赏。

但是,阳明先生不仅对此心中无怨,甚至还两次上疏,言辞恳切,要推辞掉爵位的封赏。

《阳明先生年谱》记载,1522年,“正月初十日,疏辞封爵,不允”。 

阳明先生在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》中说道:“臣惧功微赏重,无其实而冒其名,忧祸败之将及也。”“人臣之事君也,先其事而后其食,食且不可,而况于封爵乎?”

阳明先生说,平反叛乱是身为臣子的本分,领受爵位实在是冒名,名不副实,恐怕有灾祸上身。接着,阳明先生列了四条原因:

一是,宁王积蓄十年,一朝败绩,这是天意,我如果领了这份功劳,是“叨天之功”;

二是,其实朝中早就有安排,上级早就有部署,我只是合时机地出现在那里,如果功劳算我头上,是“掩人之善”;

三是,宁王兵变突然,很多大小官员都聚集起来,出谋出力,将士们上下一心,戮力勤王,甚至捐躯效死,本就是同功一体,如今功劳只给我一人,是“袭下之能”;四是,如周公旦对大周王朝,功劳那么大,但也是尽臣子本分。更何况微臣没什么本事,本就不可用,只是效犬马之劳,是微臣自己自不量力,冒昧贪进,如果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,是“忘己之耻”。

“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,罪莫甚于掩人之善,恶莫深于袭下之能,辱莫重于忘己之耻。四者备而祸全,故臣之不敢受爵,非敢以辞荣也,避祸焉尔已。”微臣只是为了避祸,所以不敢冒领爵位。

同年,“七月,再疏辞封爵,不报。” 

面对朱宸濠十万大军,阳明先生举重若轻,面对别人的毁谤,阳明先生云淡风轻,但是,面对该来的荣誉,阳明先生却战战兢兢,如临大祸,为什么?

图片1.png

02

也许,我们能从阳明先生与弟子的对话中找到答案。

阳明先生的弟子王畿,记录了这段对话:

先生生擒朱宸濠,献俘之后,就在等待着皇帝的命令。有一天,先生把弟子们叫到一起,说:“自从用兵起事以来,我感觉致知格物的功夫更精透了。”

弟子们都说,战事繁杂,时间都不够用,哪有时间做功夫啊!

先生说:“致知在于格物,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。平时执持怠缓,无甚查考,及其军旅酬酢,呼吸存亡,宗社安危所系,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,一些著不得防检,一毫容不得放纵。”

越是战时打仗,呼吸存亡之间,就更不能放纵,更要提起精神。

“夫人心本神,本自变动周流,本能开物成务,所以蔽累之者,只是利害毁誉两端。世人利害不过一家得丧尔已,毁誉不过一身荣辱尔已。今之利害毁誉两端乃是灭三族、助逆谋反,系天下安危。”

人心本来就是清澈流动的,通晓万物之理,能办好各种事情。如果遇事没有智慧,只是被利害毁誉蒙蔽了。世人的利害,不过是一家的得失,荣辱不过是自身的荣辱。如今,这紧要关头,利害是灭三族、谋逆的罪名,是天下苍生的安危。

“只如人疑我与宁王同谋,机少不密,若有一毫激作之心,此身已成齑粉,何待今日?动少不慎,若有一毫假借之心,万事已成瓦裂,何有今日?此等苦心,只好自知。”

 阳明先生心中不敢有激作之心,不敢有假借之心,完全是心中澄澈,才能全身而退。否则,一不小心就成“齑粉”啊!

“譬之真金之遇烈焰,愈锻炼愈发光辉。此处致得,方是真知;此处格得,方是真物。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。

自经此大利害、大毁誉过来,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,奚足以动吾一念?今日虽成此事功,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,过眼便成浮云,已忘之矣!

阳明先生心中清明,大利害、大毁誉、大成就,得失荣辱,在这颗清澈的心上真如飘风过耳,阳明先生的心不为所动。

所以,王畿称赞老师:“夫死天下事易,成天下事难;成天下事易,能不有其功难;不有其功易,能忘其功难。此千古圣学真血脉路。”

微信图片_20220526150602.jpg

03

真的有那么难吗?对阳明先生而言,也许一点儿都不难。阳明先生真的是把封爵奖赏当成叨天之功、袭下之能、掩人之善、忘己之耻,不以为这是自己该得的奖赏。

阳明先生的格局和境界,虽不能至,但心向往之。

当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,但没有得到相应对待的时候,我们心中会怎么想呢?

对表现积极得到认可的同事,有没有心生嫉妒?

面对他人的嫉妒,有没有心生烦恼?

面对领导不公平的安排,有没有心生抱怨?

对领导的夸奖,有没有沾沾自喜?

当我们看到自己这些念头的时候,能否坦然面对呢?能否像阳明先生一样,提起十二分精神,把当下当成自己功夫进步的时刻呢?

学习阳明心学,知道自己、懂得他人,才能够驾驭自己的人生,穿越风浪,走向平安。道在低处,效犬马之劳,不计其功,这是你的智慧,也是你的境界与格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创 · 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

分享到